上海专员办党组成员、巡视员 黄国敏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沪办的党组成员,一名老共产党员,我也积极投身到这一热潮中去。我反复研读这份3万多字的报告,感觉这份报告到确实思想深邃、气势宏大、立意高远、客观务实,从中可以读出中国共产党那种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与势在必得的自信力量。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财政监管工作的共产党员,我感慨良多。
我参加工作已30多年,亲身经历了专员办从财政局中企处到成为一个财政部的独立派驻机构,从以查账为主到全面预算管理。这既是财政专员办的发展历程,也是财政体制改革进展的缩影。“财政”一词,也越来越从一个经济范畴,扩大到一个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正在从“分钱财政”到“绩效财政”转变,从“吃饭财政”到“大国财政”迈进。能够亲历这样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感到十分光荣!历史照见未来。我更加坚定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只要想办,没有中国共产党办不到的事!我也将会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办党组团结,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全办同志作出表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一共用了78个字概括了财政今后的改革方向,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目标。仔细琢磨其中深意,我觉得,主要是要提高财政人员的政治站位,应当站在政治、全局的高度上看待财政工作,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就事论事,就钱论钱,并将这一理念有机融入到财政政策的制定、监管、落实的全链条中去,真正将财政政策作为实现党中央执政目标和治国方略的有效手段。在此语境下,作为财政部的派驻机构,专员办就是要在财政政策执行落地的环节中,先要看到“政”,而后是看好“财”,通过有效监督手段,力争使被监管对象花好钱,花对钱,力保财政政策及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根据办党组分工,我所分管业务二处和业务三处。两个处负责监管的部门预算资金和部门数量合计占全办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我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很大。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跟用更加有效的监管手段使中央驻沪单位更加规范、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
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有关要求,我初步考虑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要夯实筑牢部门预决算审核的笼子,推进部门预决算的公开。这是基础,是入口,也体现公共财政的要义。第二是要深入推进绩效管理。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细化工作方法、操作流程,尝试通过分类评价的方式,对中央财政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操作的改进建议。第三是加强调研。围绕中央和上海市所承接的国家战略,从业务二处和业务三处的规定任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对接类比,找到合理切入点,深挖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当地经验与做法,或者以鲜活典型实例说话,对重大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反馈。这样做,一方面可实现我们与驻在地之间“博弈、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更重要的是会逐步提升我们就地就近监管的含金量和附加值。
近五年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戮力同心,锐意改革,所取得的全面进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能够生活在上海,这座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是幸运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未来工作目标和任务是繁重的,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但是我相信,有办党组的坚强领导,以及全办同志的团结一致,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大胆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在沪办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